11月24日,延安芦山峁遗址考古现场航拍图。
11月24日,芦山峁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4000多年前的房屋夯土墙里为什么频繁被发现有玉璧和玉刀?这是一种特殊的风俗还是另有寓意?11月24日,记者在延安芦山峁遗址考古工地看到,这里不仅墙里有玉器,先民们甚至已经掌握了用白灰刷墙抹地的“装修”技能。
200万平方米遗址
发现300余处遗存
芦山峁遗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双田村芦山峁自然村北,早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村民就向政府送交过在遗址里发现的9件玉器。随后,当地文化部门对遗址进行了数次调查,又征集到玉器19件,还发现了相当于龙山文化晚期的先民们的居住遗迹,出土了石刀、石斧、陶片等物品。
1992年,芦山峁遗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信息显示,芦山峁遗址的分布面积为60万平方米。
从2014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芦山峁遗址进行了调查钻探,确认遗址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发现的遗迹有白灰面夯土墙体房址、灰坑、墓葬等超过300处。最重要的发现是,考古人员在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钻探,确认了至少4座大型夯土台基,由北向南依次为寨子峁、小营盘梁、二营盘梁、大营盘梁。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4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
在大营盘梁遗址
发现院落和卫戍区
2016年—2018年,芦山峁考古队在大营盘梁开展发掘工作,发掘及扩方面积近8000平方米。
发掘确认,大营盘梁夯土台基上部分布着3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始建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该组建筑大约为龙山晚期建筑风格。
据此次考古领队马明志介绍,大营盘梁夯土台基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00米,是由坡状的自然山梁人工垫土夯筑而成的夯土大平台,边缘地带垫土厚度大于10米,中心稍薄。位于大营盘梁的3座院落均有夯土围墙,墙体残高10厘米~60厘米,墙体顶部宽度在1.5米至2米之间。其中,大营盘梁一号院落是一个四合院式两进院落。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院落大体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院墙内侧规整地分布着厢房,房门均朝向院落中心。院落中部偏北处还分布着3座主建筑,其朝向是坐北朝南。
马明志介绍,这3个单个建筑面积均超过200平方米。主建筑将院落分隔为前院和后庭。前院中心有一条南北向的大道,连接南门巷道和主殿,是该院落的中心大道。在中心大道的两侧是低洼地,用于前院集水、排水。
在一号院落南围墙外的巷道处还对称分布着两座独立的小型院落。考古队将其编号为大营盘梁二号和大营盘梁三号院落。随着发掘工作的持续,考古队已判断出每座小型院落的面积大约为700平方米。这应该是当时负责警备安全的“卫戍区”。每个小院落内分布着多座房屋,房屋的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90平方米,门向或南或西,可能代表了不同的安全值守方向。
大营盘梁遗址最南端是一个小型广场,有来自院落围墙外侧的“环城路”通向山体前方的垭口,是大营盘梁通向遗址南部马家坬等地带的主通道。“环城路”以外3米~5米就是夯土台基的边缘,台基呈多级梯田状,立体形态酷似南美金字塔。大营盘梁台基北侧边缘的人工夯土断崖之外,是一片平坦的山顶平台,考古队判断这里很可能是主建筑区外围的北广场及其相关礼制性设施。勘探资料显示,这里似乎存在贵族墓地的遗迹。
芦山峁先民
用玉器奠基白灰刷墙
马明志介绍,在大型房址、院墙、广场的夯土中,考古人员多次发现猪下颌骨、玉器等。为什么会多次在夯土中发现玉器?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表示,这可能与当时的先民们用玉器奠基的习俗有关。
此外,在大型房址附近的堆积物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超过100件的筒瓦与槽型板瓦。考古人员还在门廊外侧的墙体侧面,发现了脱落的白灰墙皮残块,墙皮上绘制有黑红色彩相间的壁画,这一现象与陕北石峁、后寨子峁等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类似。发掘现场的技术人员说,这些刷过白灰的墙面和地面如今摸起来还异常光滑。从这一点来看,芦山峁先民当时似乎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装修”技艺。
马明志说,考古人员观察芦山峁遗址整体发现,龙山时代晚期至夏商周时期流行的都邑遗址,其宫城或宗庙建筑布局均与芦山峁的大营盘梁宫殿院落布局十分接近。虽然两者相隔千年,但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着非常密切的承袭关系。芦山峁遗址对于研究中国聚落形态演变和早期礼制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也是探索中国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国家起源的重要载体。(文/ 张佳 图/ 张宇明)